“种草”成为新时代消费主义的象征。对于一家餐厅来说,消费者种草后的搜索查询触发了整个消费体验的切换。
“种草”一词源于美妆圈,意为向他人推荐(产品)或产生购买欲望。种草营销是指KOL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制作原创内容吸引用户,进行场景沉浸式营销,引发其主动搜索,进而购买产品,实现营销效果转化的一种营销方式。
DCCI(互联网数据中心)曾提出移动互联网数字时代的SICAS行为消费模型;
在移动时代支付红利,会极快地缩短消费路径。从“种草”到“拔草”可能需要几分钟。
一、什么是“种草营销”
1.种草是模仿效果。
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在他的著作《模仿法则》中提出了“种草心理学”。他认为“每个人都有模仿他人的习惯,而这种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”。塔尔德还提出了三个模仿定律:
第一,下层阶级的人倾向于模仿上层阶级的人;
第二,模仿一旦发生,不受干扰,呈几何级数增长,传播迅速;
第三,人类对本土文化的模仿永远优于外来文化。
二、种草三部曲:KOL将产品与“必买”、“吐血推荐”、“不买不是人系列”、“好用”等词汇联系在一起,促使消费者种草(在某人的推荐下产生买东西的欲望)→“种草”→“除草”(购买欲望得到满足,也就是买东西。
三、“种草”比覆盖更重要
种草就是用内容创造需求,不管是新需求还是唤醒原有需求,用场景化的产品满足用户。你必须更有效地满足他们,才能在战场上赢得一席之地。
在移动网络环境下,“种草”比覆盖更重要,成功种草需要点燃人的情感点。
于是我们发现,无论是明星、网络名人,还是各种社交平台上的草根素人,无论他们的载体是文字、声音、美图还是视频,有效的拿货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:好看、好听、好玩、感染力强、情感饱和度高,能引发人的情感g点,有一万个理由去买。
比如在抖音上的“回答茶”之所以受欢迎,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出于好奇渴望体验一种新鲜的产品,更是因为这种“问我答”的游戏戳中了人们内心的秘密和激动的情绪。